下表是為方便教學由學習加油站萬和國中網頁資料修改

  http://content.edu.tw/junior/life_tech/tc_jr/student/course/103/103s.htm  

  

電腦的發展與演進

電腦的老祖宗算盤

1642年法國數學家巴斯卡發明機械式計算機器。

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設計出一部能執行乘除、加減法的計算機器。
十九世紀初,英國數學家巴貝奇設計出一部分析機。他認為完整的計算機器應具有輸人、記憶、運算、控制及輸出的功能。

1890年,美國赫勒里斯設計第一部以電 力帶動打孔卡片的機電式計算機器。
1944年,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艾肯設計可程式執行計算的機電式電腦,這部初稱為電腦的機器,執行一個乘法運算約需6秒鐘、除法則需12秒鐘。
1944年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教授阿塔那索夫與研究生貝利,以300支真空管為主元件 ,製造出世界第一部電子數位電腦,它能求解含有29個變數的29元聯立方程組。
1946年,美國賓州大學教授艾克特與毛其利,製造出一個含有18000支真空管的巨 無霸電腦,此電腦有30呎長、3呎高、l呎寬,操作時須耗費140KW的電力。

1951年,他們設計製作完成一部商用電腦,賣給美國人口調查局。

自此,電腦 的發展劃分為四個世代

10
第一代電腦(1946-1954)此時期的電腦是由真空管所組成,體積大、速度慢、價錢貴、 易發熱、耗電驚人及不易排除故障。

11

第二代電腦(1954-1964)此時期的電腦是由電晶體所組成,體積小、運算速度較真空管電腦快、成本低、 發熱少、耗電量小且準確性也提高了可靠性較高。

12
第三代電腦(1964-1970)此時期的電腦是由積體電路 (IC) 所組成,體積小、速度極快、製造成本極低、發熱極少、極省電且可靠性極高。 

 

13
第四代電腦(1971-現在)此時期的電腦是由超大型積體電路 (VLSI) 所組成,功能更強、價格更低速度更快且準確性更高。且元件的體積堪稱微型化。

14

今日「微型化技術」使第四代電腦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創新發明,即「微處理機」的出現。

15
微處理機表面上蝕刻有整個電腦電路的矽晶片,現在單晶片電腦已運用在 手錶、電視機、電話機等上,使個人電腦更普及,並使電腦發展進入到第五代人工智慧技術,即具有決策能力的 一代。。

對於電腦的歷史另一參考網站www.mcsh.kh.edu.tw/infoedu/241-11/index.htm

本網頁純為教學使用,網站內之圖形或文章,為創作者所有,若有侵犯到您權益時,請來信告知,本站將會儘快移除。